中国残疾人就业及就业服务工作简报2024年第4期
2024年第4期(总第11期)
中国残联就业服务指导中心 2024年6月14日
一、珠海市坚持四个“强化”打造残疾人身边的“阳光家园”
二、滨州市靶向创新 精准发力打造残疾人就业“滨州样板”
三、短讯集锦
珠海市坚持四个“强化”
打造残疾人身边的“阳光家园”
广东省珠海市坚持强化投入、强化服务、强化品牌、强化联动,扎实推进社区康园中心规范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全市已建成社区康园中心28家,实现所有镇(街)全覆盖,每年集中为近500名就业年龄段三类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训练、职业技能培训、文化体育娱乐和辅助性就业等服务,系统解决残疾人的日间照料、就业增收、社会融入等问题,切实减轻残疾人家庭的照料负担和社会治理成本,促进残疾人自我成长和能力提升。社区康园中心成为分布最广、离残疾人最近、广受残疾人及家属欢迎的“阳光家园”。
一、强化投入保障,夯实发展基础
2022年,珠海市残联以修订《珠海市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办法》为契机,明确了市、区、镇(街)等各级财政对社区康园中心的投入保障责任。办法规定:社区康园中心保障经费包括启动经费、基本运营经费(不低于700元/人/月)、星级定额补贴(3万-20万元)以及残疾人个人补贴(40元/人/天)。2023年市财政下拨星级定额补贴112万元,投入星级提升经费194万元对6家社区康园中心进行提升,撬动区、镇街配套对2家康园中心重新进行设计改造。建立健全了市、区、镇(街)三级投入保障机制,明确社区康园中心的镇(街)建设主体责任,保障了社区康园中心的经费投入和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规范引领,促进服务提升
从规范服务、健全考评、第三方督导和案例评比四个方面,促进康园中心高质量发展。一是出台《珠海市社区康园中心服务细则》,从管理责任、硬件建设要求等12个方面,全面建立康园中心服务管理的规范和标准。二是制定《珠海市社区康园中心服务质量评估指标》,建立社区康园中心年度服务质量考评机制。通过细化量化考评指标,每年年终聘请第三方开展服务质量考评和通报。三是购买第三方专业督导服务,从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执行、档案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全周期、全覆盖开展常态化督导服务。四是每两年开展1次社区康园中心优秀服务案例评比,通过“创优争先”促进交流学习和借鉴,2022-2023年共评选出优秀特色服务案例、优秀小组工作案例和优秀个案工作案例12个。
三、强化“一园一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挖掘当地特色、链接本地资源,深入探索辅助性就业、支持性就业和本土特色服务,扎实推进康园中心本土化、特色化发展。金湾区南水镇康园中心创新成立“家政服务队”,组织学员为社区老人等开展志愿清洁服务;金湾区三灶镇康园中心积极链接企业资源,为学员开辟实习岗位,并成功帮助部分实习学员转就业;香洲区康园中心建立了会员义工队以及家属志愿服务同盟,积极链接社会资源为会员开辟实习岗位;翠香社区康园中心组建了服药管理支持性小组;斗门区白藤社区康园中心积极争取“民生微实事”项目经费开设爱心专车;斗门区乾务镇康园中心探索建立了学员自主管理委员会;高新区康园中心烘焙项目已获超万元收入;鹤洲新区桂山镇康园中心推动1名会员兼职从事垃圾分类工作,获得稳定收入。
四、强化“家园社”联动,增强辐射功能
强化家庭、社区康园中心、社区三方联动,从单一的在园服务拓展至家庭支持、社区融合,增强辐射功能。一是康园中心专业社工为服务对象提供家庭服务追踪、家庭互助、心理辅导和家庭适应性训练等服务,开设家长培训课程,增强家庭的支持支援能力。二是让残疾人家属参与康园中心管理,打造家属志愿服务同盟,充分发挥残疾人家属作用。三是积极链接社区文娱资源和场地设施,组建社区康园中心志愿者队伍,定期组织会员参与社区卫生整治、文明创建等公益活动,积极反哺社区、回馈社会。实现了由封闭式的托养照料向社区融合开放式的服务模式转变;由重康复、重照料,向劳动增收、常人常态化生活转变;由解决学员个人问题,向学员的成长回归家庭、融入社会转变。
靶向创新 精准发力
打造残疾人就业“滨州样板”
山东省滨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加大向内改革力度,聚焦残疾人就业中的问题短板、关键环节和重点事项“靶向创新”,不断完善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机制。2022、2023年全市连续两年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率达到100%,残疾人新增就业完成率等各项指标稳居全省第1位,全市残疾人就业率实现连年增长。
一、完善政策机制,树立残疾人就业“新导向”
一是完善约束机制。2022年,滨州市残联针对残疾人就业政策有效供给不足、执行力不强、落实不到位、保障金征收不理想等难点堵点问题,争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支持,以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二十条措施》,将机关、事业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文明单位创建和评先树优约束事项,进一步强化对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政策约束,补齐残疾人就业制度惩戒力度不足短板。2023年,各县市区参照市直做法,将残疾人就业和保障金缴纳情况纳入县直高质量发展考核;市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将残疾人就业和保障金缴纳情况作为2023年滨州市优秀企业家“金银铜”狮奖初评条件,政策约束“紧箍咒”进一步收紧。
二是补全政策链条。滨州市残联联合市医保局,印发《关于将盲人医疗按摩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的通知》,将盲人医疗按摩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协议管理,消除了盲人按摩行业发展的最大阻碍。目前,全市盲人按摩机构达到85家,从业盲人达到500多人,其中49名盲人取得医疗按摩资格证书,3处盲人医疗按摩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同时联合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制定辅助性就业奖励、劳务派遣、公益性岗位、助盲就业等政策文件,形成了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辅助性就业政策为基础,各项专项实施方案为补充的全链条政策体系。
二、创新实现路径,构建残疾人就业“新模式”
一是创新按比例就业形式。滨州市残联通过免费提供经营场地等系列优惠措施,引进第三方中介机构建设运营“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用工企业安置残疾人之家中的残疾人就业,并发放工资及购买社会保险;中介机构与用工企业签订劳务派遣协议,负责“如康家园”残疾人集中就业的日常管理,包括工作场景视频监管、用工企业指定劳动项目实施等,确保残疾人真实就业、合规就业。形成了具有滨州特色的“企业按比例就业+如康家园集中就业”模式,解决了残疾人就业问题,帮助企业履行了社会责任,“如康家园”获得了长效运营。截至目前,300余名残疾人通过该模式实现稳定就业。
二是创新就业服务方式。针对残疾人就业信息不对称、企业用工与残疾人就业需求脱节等问题,滨州市残联联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以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活动为抓手,打造“就业滨州·逢九就播”云端直播招聘品牌,每月逢九定期举办直播招聘会,由企业HR现身直播间,为残疾人求职者答疑解惑,形成了“线上+线下+直播”三位一体就业招聘新模式,实现了残疾人“无障碍就业”。
三、拓展就业渠道,打造残疾人就业“新引擎”
新就业形态已然成为拉动就业的“新引擎”。滨州市残联积极推动残疾人新业态就业,在稳定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渠道的基础上,抢抓数字经济转型发展和国家促就业机遇,大力开发残疾人就业岗位,发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引导机关事业单位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努力提升残疾人就业质量和层次。
一是打通网络渠道,培育残疾人灵活就业。积极顺应网络零售、直播带货等新就业形态发展趋势,采取“培训实操闭环”模式,开展残疾人直播带货技能培训。目前,全市累计培训残疾人3000余人,从事专兼职网络直播残疾人1200余人,平均月增收2000元左右。
二是开发就业项目,发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滨州市残联以“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为载体,努力开发适合残疾人从事的简单手工劳动项目,帮助2000余名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获得劳动报酬。
三是强化政策落实,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以出台《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二十条措施》为抓手,大力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定岗定向招录残疾人。2023年以来,滨州市市直部门公开招录残疾人公职人员5名,为残疾人就业开辟了新的渠道。
滨州市残疾人就业工作被新华财经、《中国残疾人》等中央媒体杂志广泛宣传报道。
各地深入开展残疾人就业帮扶活动
北京市
为加强对全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基地的管理,发挥基地引领作用,促进残疾人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北京市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中心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基地动态管理的通知》,提出“四要”:一要加强管理,定期组织实地走访,动态掌握辖区内按比例就业基地的基本情况,了解经营状况,确保用工安全;二要严格考核,按期做好资格审查,符合条件的继续保留资格,不符合条件的取消资格;三要强化举措,推动基地稳岗拓岗。通过推荐实习见习、开展职业培训、落实奖补政策等措施,协助按比例就业基地做好岗位开发和就业服务,促进其稳定并适度扩大安排残疾人就业规模;四要对辖区内按比例就业基地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报道,充分发挥其引领和表率作用,营造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进一步促进残疾人就业。
河北省
6月5日,河北省残联携手北京市残联、天津市残联和廊坊市政府共同举办京津冀残疾人就业洽谈会,来自京津冀的124家用人企业提供就业岗位2026个,包括新媒体运营、软件开发、网络客服等,涵盖信息通信、物流餐饮、咨询管理等领域;来自河北的537名求职残疾人现场与用人单位面对面洽谈,291人达成就业意向。直播带岗发布10家企业招聘信息,直播间参与人数达5.7万人。
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以来,三地残联坚持合作,深化就业协同协作,共同成功举办了残疾人就业洽谈会、创业创新成果展、职业技能展示等活动。北京、天津企业到河北办企业700多家,安置1300多名河北残疾人就业,河北在京津就业的残疾人突破1万人。京津冀联手取得2027年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暨展能节承办权。
山西省
近日,朔州市残联、邮储银行朔州市分行深度合作,联合开展金融助残服务工作。2024年底前,在全市范围内初步建立起“各级残联组织宣传推荐、山西省就业服务局提供基金担保、邮储银行主动办贷”的金融助残服务模式。针对残联组织推荐提供的就业创业名单,邮储银行朔州市分行营销触达率达到100%。为符合条件的服务对象授信开通绿色通道,力争做到能贷尽贷,为残疾人群体高质量创业保驾护航。
辽宁省
2024年,辽宁省鞍山市残疾人服务中心联合振锋公益助残帮困中心阳光助残基地,开设残疾人特色技能培训班。坚持以残疾人学习意愿为第一出发点,实施月度课程发布,并根据学员学习意愿和需求程度、就业形势和师资力量情况,酌情增减相应课程课时和引入新类型课程,极大地推动了残疾人参与培训的动力。截至目前,培训班已开展各类常态化培训授课92课时,开展大型集中授课2次,参与培训学习残疾人500多人次,参与义务授课教师38人,参与课程服务志愿者300人次。
山东省
近日,山东省在济南市举办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暨残疾人文创就业服务展。本次活动以“促进残疾人就业 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分为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和残疾人文创就业服务展两个板块。招聘会现场,50家用人单位提供岗位550余个,涵盖了信息技术、软件工程、产品设计等近30个行业,同步设置就业服务专区为残疾人求职者提供政策咨询、职业能力测评、职业指导等全链条就业服务。残疾人文创就业服务展区汇聚了来自全省50家残疾人文创就业机构带来的陶艺、雕刻等上百个品类文创作品,吸引了大量市民驻足观赏、体验购买,充分展现了残疾人的精神风貌和精湛技艺。活动当天近600余名残疾人参与求职,收到简历500余份,初步达成就业意向206人。
湖北省
湖北省举办首次残疾人文创作品和农副产品展示展销活动。现场按市州设置了17个展区,展示展销残疾人文创作品36种、农副产品84种,涵盖120个品类、500多个品种商品,线下+线上销售额达百万元。部分残疾人企业与湖北特产馆签订产品合作协议,双方建立文创产品和农副产品销售长期供应合作关系,预期实现当年销售额500万元。
四川省
四川省举办残疾人非遗文创展示进高校活动。来自成都薪火公益服务中心、成都青融创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成都府河源蜀绣工艺有限公司、成都市绣缘红工艺品经营部、“丽裳羽衣”无障碍服装工作室等单位的上百件精美的非遗文创作品进行了展示,蜀绣等非遗传承人现场进行了展演。本次非遗文创展示展演活动与残疾人励志报告相结合,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在读残疾学生张晓丽、钩针编织创业者张琳馨各自分享了自己挑战命运、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励志故事。
重庆市
2023年,重庆市残联多措并举助残就业增收,全年共新增残疾人就业8418名。一是数字赋能,精准服务残疾人就业。依托“职有爱”数字助残就业服务平台,为残疾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累计服务残疾人上百万人次。二是精准发力,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和盲医考成绩斐然。创建15个全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基地和5个全国残疾人大学生实习(见习)基地,全市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全年累计发放盲人按摩扶持资金570余万元,惠及642家盲人按摩机构、863名盲人按摩从业人员,近4年,全国盲医考平均通过率位列第一。三是以创带就,搭建残疾人就业新通道。不断强化市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管理,为残疾人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环境。孵化基地入驻企业40家,服务涉残企业357家,服务残疾人超2000人次,带动残疾人用工404人,总产值超8700万元,带动纳税额超220万元。
甘肃省
5月24日,甘肃省残联联合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举办2024年全省助盲就业服务省级盲人按摩培训学员就业推介会。50家盲人按摩机构、60名培训班学员在推介会上进行现场交流、双向选择、签订就业意向协议,推介会共提供60个保健按摩师岗位,最终有55名盲人学员与招聘单位签订了就业意向书,初次就业率为92%。近年来,甘肃省累计开展盲人按摩师培训2710人次,扶持按摩机构规范化建设和实训基地460家,连续4年举办此类就业推介会,学员初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5月20日至5月23日,兵团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组织兵团各师市20名盲人医疗按摩师参加自治区举办的2024年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班。此次培训班邀请北京按摩医院与乌鲁木齐市中医院的专家为学员们系统讲授中医推拿按摩课程,并手把手教学演练、实操训练和交流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