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就业指导中心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推动实现残疾人高质量就业创业

青岛市残联人联合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近年来,青岛市残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稳就业、保民生”放在首位,聚焦政策供给、供需适配和品牌聚能,创新工作方式,深化服务保障,助力更多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目前,全市就业年龄段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持证残疾人从业、就业率达68.56%,应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一、优化政策供给,高质量就业更充分

一是实施就业补助政策保底+留白设计。修订《关于进一步推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实施意见》,在机构建设和补助标准等方面,市级层面只规定硬性兜底指标,各区(市)在确保底线基础上结合当地情况,因地制宜确定标准,政策激励精准度和实效性进一步提升。比如,城阳区、崂山区都在保底政策基础上提高了补贴标准,城阳区的残疾人就业岗位补贴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比市级兜底标准高出50%;崂山区的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运行补贴比市级兜底标准高出35%。

二是实施最困难残疾人群体辅助性就业。对难以进入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实施辅助性就业,广泛整合社会资源,建成22家辅助性就业机构,覆盖每个区(市),目前已安置860余名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与残疾人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并支付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1/2的劳动报酬。对达到建设标准、运行规范的辅助性就业机构,经区(市)残联认定后,给予机构残疾人岗位、社会保险和运行补贴,在机构实现就业的残疾人平均每岗每年可获得财政补助约4-6万元,补贴标准全省最高,推动就业最困难的残疾人群体实现稳定就业。

三是实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一人一策帮扶。制定出台《青岛市促进残疾人就业行动实施方案》,实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帮扶行动,对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一人一策”制定服务清单,毕业前与毕业生沟通对接,进行岗位推荐、就业创业指导、职业能力测评等全方位“保姆式”服务。2024年全市应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共有140人,有就业能力及就业意愿的68人,目前已全部实现就业。

四是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带头安置残疾人就业。在全省率先印发《关于做好“十四五”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调整残疾类别等级、开考比例等条件设置,适当降低报考门槛,吸纳优秀残疾人入机关事业单位。2023年以来,全市共完成10个行政编、27个事业编岗位残疾人定向招录,国有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143人。

二、加强供需适配,全周期服务更精准

一是大数据赋能全周期就业服务。充分利用残疾人就业信息实名制管理系统,线上收集残疾人就业诉求,对接用人单位残疾人岗位需求,实时双向派发,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全面掌握残疾人就业、培训数据。继续规范开展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年审联网认证工作,推行“一网通办、跨省通办”,通过数据“多跑腿”实现用人单位“不跑腿”,提升残联服务质效。就业后仍然困难的残疾人,通过网办服务平台,实现岗位补贴申请、稳岗补贴申请等9项残疾人服务事项“一网通办”。2024年,全市按比例就业状况审核用人单位5772家、认定残疾人17081人次。

二是新业态拓展残疾人就业路径。拓展直播带“岗”新渠道,邀请用人单位进入直播间,通过直播间互动交流,针对求职者关心的岗位需求、薪资待遇、发展前景等问题,现场连线作答,实现足不出户,“线上”就业。支持鼓励“如常”“春雨”等辅助就业机构带动社会力量,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就业岗位。市北区“春雨”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中心成立春雨“喜憨儿”洗车中心,15位“喜憨儿”经培训后上岗洗车,为心智障碍者搭建自立、自强的舞台,“喜憨儿”们真正走出家门,与社会握手,实现人生价值。

三是针对性培训增强残疾人就业底气。联合国资、税务等部门,举办残疾人就业雇主培训班,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宣传残疾人就业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提高用人单位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研判用工需求,深挖助残岗位。2024年,全市走访用人单位131家,挖掘岗位1091个,组织7场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参加人数980余人,有3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会同人社等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加强政策融合和资金保障,健全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构建残疾人职业培训就近就便服务体系。2024年,全市共培训残疾人2104人,完成培训项目264个。至目前,全市已注册培训机构42家,建立残疾人培训基地9个。

三、实施品牌聚能,就业创业空间更广阔

一是打造“琴屿浪花”文创就业品牌。通过建设项目库,组建项目团队、售卖产品和宣传推广培养“琴屿浪花”带头人,辐射带动残疾人走出家门、创业增收,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扶持适于带动残疾人就业、有市场潜力的传统非遗文创项目,打造3家省级残疾人文创工坊和6家市级残疾人文创工坊,举办2场文创市集,组织开展41班次非遗文创培训,文创项目培训残疾人604人次,文创领域实现就业210人。2024年“琴屿浪花”残疾人文创产品销售额达97.77万元。

二是打造职业培训一区(市)一基地一亮点突破性实现每个区(市)至少建立1处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技能、岗位技能提升、创业培训,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按规定给予培训费、生活费等补贴。各区(市)涌现出一批职业培训品牌,带动一批残疾人共同创业。崂山区“杜冬冬工作室”的绘画、刺绣、剪纸等项目先后获全国、省多次比赛第一名;城阳区刘诚锲金画工作室常年面向社会开放,免费教残疾人学习锲金画制作。

三是打造盲人按摩齐鲁手创”品牌。打造“齐鲁手创”品牌店,推动盲人按摩行业高质量发展,严格按照统一品牌、统一店招、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服装、统一按摩床上用品、统一编号的“六统一”标准改造升级,全面提升盲人按摩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稳定和扩大盲人就业创业2024完成17家齐鲁手创品牌店门头制作合同的签订及品牌店门头的安装施工,目前,我市正常经营的盲人按摩机构共157家。加强培训,帮助更多视障人士获得从医资格积极协调省残疾人就业指导中心,精心组织106名盲人参加全市盲人医疗按摩人员继续教育培训,76名盲人参加全市盲人保健按摩人员技能提升,不断增强品牌认可度。

关于中心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无障碍声明 | 留言板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就业服务指导中心 中国盲人按摩指导中心
京ICP备 120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