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疾人就业及就业服务工作简报2024年第5期
2024年第5期(总第12期)
中国残联就业服务指导中心 2024年7月15日
一、湖南省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取得新实效
二、沧州市打造“订单+观摩”招聘模式促进残疾人就业
三、连云港市“四板斧”助推残疾人高质量就业
四、宁波市海曙区聚焦残疾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打好“共富造血”组合拳
五、江门市立足全局下好集中就业工作“一盘棋”
六、短讯集锦
湖南省把握新定位新使命
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取得新实效
近年来,湖南省把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作为改善残疾人民生大事、要事来抓,持续高位推动,久久为功,不断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新实效。
一是强化残疾人就业优先政策,健全残疾人就业促进机制。印发《湖南省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2023年,国有企业新增残疾人就业1800余人,2024年,湖南省公务员定向招录残疾人101名。出台《湖南省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行动方案》,“计划到2028年,全省实现新增5万名残疾人就业,1万名残疾人创新创业,1000名残疾人就业创业典型示范引领,100家残疾人创新创业企业发展壮大。”方案明确了20条具体措施,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
全省各级残联组织加强就业帮扶,扎实推进高校残疾人毕业生、残疾妇女等重点群体就业。2023年,全省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率为94.31%。今年继续落实“一人一策”措施,进一步强化服务,努力做到不就业,不脱钩。全省建成17家“美丽工坊”,带动1000余名残疾妇女就业增收。
二是就业体系更加多元,创业氛围日益浓厚。落实各项帮扶政策,稳定残疾人集中就业。各级残联组织积极协调税务、财政等部门,帮助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落实税费减免、政府采购优先等政策。颐而康健康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置近500名盲人;安邦制药残疾员工与健全员工按3:7比例实现融合就业,该模式入选国际劳工组织和中国残联全球推广案例。目前,全省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企业近300家。
注重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激发内生动力。保靖县利用闲置庭院,通过一村试点发展黑木耳种植,全村65户残疾人户均实现了3000元以上的增收。2023年以来,全省共扶持2.5万名农村残疾人通过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小作坊,不断成长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10名残疾人成为乡村振兴带头人,涌现出杨淑亭等一批农村残疾人创业带就业的优秀典型。
积极拓展“科技+就业创业”融合模式。吸引湖南铠宇科技有限公司入驻省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公司组成的残疾人无人机飞手团队在湖北、河南等地,完成30万亩小麦的统防统治。目前,全省依托1家省级、11家市级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已成功实现168家残疾人创业企业出壳,在网络直播、3D打印、数字标注、无人机植保等新业态加速培育布局,张晗熹、陈丁、李桃春等一批新型残疾人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三是集聚资源要素,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针对不同类别残疾人,以及零就业困难残疾人家庭、残疾人毕业生、残疾妇女等不同群体,分类细化就业创业帮扶政策。建立健全“省级有平台,市州有网络,县区有岗位”的全省残疾人就业创业服务网络体系,因地制宜打造残疾人“15分钟就业服务圈”。深入推进抓创业带就业工作,实施残疾人创业“育苗计划”,举办全省残疾人创新创业大赛,每个市州至少建成1家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
沧州市打造“订单+观摩”招聘模式
开辟残疾人稳岗就业新渠道
河北省沧州市残联创新工作思路,改变传统的分散、单一式招聘形式,将传统的现场招聘会与“订单+观摩”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相结合,打造“订单+观摩”招聘模式,促进残疾人与用人企业深入沟通交流,有效提高入职效率,为残疾人就业增收开辟新渠道。
一、走访拓岗,精准掌握招聘求职信息
为准确掌握用人单位用工需求和残疾人求职需求,消除招聘求职“信息差”,市残联扎实开展走访拓岗促就业系列活动。一方面,明确企业用人“订单”。深入用人企业了解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状况,立足企业特点挖掘适合残疾人的就业岗位,建立企业用工需求档案,列出企业用人“订单”。另一方面,摸清残疾人就业需求。市、县残联工作人员利用残疾人实名制系统摸清残疾人就业需求底数,重点聚焦未就业困难残疾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等特殊人群,为求职残疾人精准画像,结合用工企业需求匹配送岗。
二、“订单+观摩”,实现供求双方“双向选择”
召开现场观摩式残疾人专场招聘会。根据用人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组织残疾人到招聘企业观摩,实地了解工作内容、工作场所、薪金待遇等内容,实现供求双方“双向选择”。截至目前,已在南皮县河北圣洛依清洁服务有限公司、青县择明朗熙电子器件有限公司各举办1场“订单+观摩”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200余名求职残疾人参与,60余名残疾人与用人企业达成就业意向,13名求职残疾人经过试岗用工成功入职,供求双方均给予充分肯定。
三、跟踪服务,确保残疾人稳定就业
为避免“今天上岗、明天下岗”问题发生,沧州市残联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就业监测与评价反馈机制,对已就业残疾人开展延展服务,通过与用人企业和残疾人本人沟通,掌握残疾人工作状况,随时为残疾人协调解决上岗后出现的问题,帮助残疾人尽快适应岗位,促进稳定就业。
连云港市“四板斧”助推残疾人高质量就业
江苏省连云港市残联以残疾人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坚持辅助性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农村种养加就业、个体就业等多元就业形式并存发展的总方针,以人定岗,注重提升就业质量,打好就业“组合拳”。
一、兜底保障稳就业
连云港市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多重残疾人共21358人,占就业年龄段持证残疾人总数的43.05%。为攻克这类残疾人就业难问题,成立市残疾人辅助性就业调配中心,打造全市首家具有公益性、庇护性特点的残疾人就业服务平台,通过项目资源统一调配、技术专家指导把控、人员动态管理“三管齐下”兜底保障残疾人就业。
截至目前,已为市区40余个残疾人托养点提供项目开发、产品调配、生产对接、加工管理、质量控制、产品回收、经费结算等一系列服务,为残疾人拓展40余个劳动项目;组织辅助性就业岗前培训127次,安置了500余名就业年龄段内智力、精神及其他多重或重度残疾人就业,人均年增收5000元。
二、打造品牌抓就业
采取“大规模”和“小精品”双轨道运行策略打造残疾人招聘会品牌。加强与多部门联系,以各法定节日为契机,共同举办大型招聘会,借助专业招聘平台开设残疾人招聘专区,面向用人单位加强政策宣传,面向残疾求职者做好求职登记。截至目前,已联合举办大型招聘会9场,共有98家用人单位提供672个就业岗位,帮助30名残疾人稳定就业。
同时,依托市残疾人就业服务大厅举办多主题、多形式的小型残疾人专场招聘会。每有15-20名残疾人进行求职登记,残联就联系1-2家有招聘需求的用人单位,开展一次小型招聘会集中进行双向匹配。招聘单位的人事专员1次面试1名残疾人求职者,每次10分钟。小型招聘会活动易组织、面试时间短、就业成功率高。
三、科学拓岗保就业
制定“全覆盖、多层次、有重点”的岗位开发策略,根据残疾人的需求和长处找准其市场定位,并协调用人单位开发适合岗位。结合大数据、信息化,研究岗位转型,重点开发残疾人接受度高、可操作性强的大众服务行业岗位,有序开发“高精尖”专技岗位满足相关专业的残疾人需求,着力协调提升薪资待遇,力争“开发一个岗,就业一个人”。
四、强化宣传促就业
成立连云港市残疾人职业指导师李宝龙个人特色科普IP,打造个人残疾人就业工作室,制作残疾人就业政策动漫科普系列视频《宝龙说》,并进一步探索拓展就业科普系列《宝龙访》《宝龙帮》,探索以顺口溜、三句半等大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诙谐形式宣传就业。借助《连云港日报》《苍梧晚报》等媒体进行推广,使残疾人就业工作宣传范围做到全覆盖。
宁波市海曙区聚焦残疾人才“三支队伍”建设
打好“共富造血”组合拳
宁波市海曙区残联聚焦“三支队伍”建设,努力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造血能力”提升。根据残疾人就业状况、专业特长和就业培训需求分类施策,在全市率先试行“培训+考证+竞赛+就业”模式,显著提升残疾人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益。2024年以来,全区就业年龄段残疾人职业培训300人次,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考证通过率达到97%,新增稳定就业106名,就业率达到74.6%,其中应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
一、深化以赛引领,建设多层次人才队伍
海曙区残联对残疾人专业和特长进行深入调查,为有潜力的残疾人提供培训和赛前集训,支持残疾人技能大师成立工作室并以师带徒的形式带动残疾人训练,引导残疾人积极参与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
2024年高规格承办市级茶艺师大赛,组织残疾人与健全人统一标准同场竞技,本区残疾人取得了突出成绩(个人赛第一和第六名,团体赛第一和第三名),3家茶文化公司与3名优秀的残疾人茶艺师现场签署就业意向协议书。
近年来,共选送40余名残疾人参加市级以上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其中1人获国家级竞赛第一名,17人获省市级竞赛名次。培养出全国技术能手浙江工匠王旭亚、盲人有声书领衔人陈效平、手工布艺达人李勤等一批高素质典型人才。
二、创新帮扶机制,实现多渠道就业模式
推出“薪有所曙”残疾人就业创业帮扶专项行动。一是畅通“一站式”安置。积极对接500余家残疾人按比例就业企业,打好残保金抵扣和超比例安置奖励政策“组合拳”。二是探索“家门口”就业。在全区建成21个集就业服务、创业孵化、职业技能培训、学生实习、电商直播、公益集市服务为一体的“残疾人之家”,实现504名心智障碍人员辅助性就业,其中9家被各级组织部门纳入“共富工坊”。三是搭建“孵化室”平台。创建“曙光里”“灿益工坊”“敏慧天使坊”“浙盲文创”等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通过引进残疾人文创手作、电子商务、咖啡烘焙、有声书录制等项目,提供创业指导、资金支持和市场拓展等服务,帮助残疾人实现创业梦想,全区开办企业的残疾人达102名,涌现出首届“最美浙江人·最美残健同行引领者”楼陈泉、全省残疾人自强创业提名奖获得者冯晓婷等就业创业典型。
三、实施培训赋能,促进多元化技能提升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残疾人特点,与用人单位合作开展定向委培和分层次培训,开发适宜残疾人的岗位,让残疾人有机会考取技能等级证书,获得更好的就业岗位;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携手开设残疾人专场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证服务。相继开设农村实用技术、短视频制作等6大类实用技术培训,年均培训300人次,已有40余名残疾人通过考试并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全部实现就业;与特教学校和社区合作建设残疾学生实训基地,邀请知名企业、自主创业典型为残疾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岗前培训、创业指导等服务,帮助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实现毕业即就业,年均服务应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10余名,特教高中段学生30余名,均实现100%就业。
江门市立足全局下好集中就业工作“一盘棋”
广东省江门市有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企业18家,其中12家省级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有全省单一企业安置残疾人最多的公司。
一、党委政府重视,出台激励政策。印发实施《江门市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办法》,配套实施集中安置残疾人企业无障碍环境改造、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岗位等奖励支持政策,降低企业人力成本,激励企业用工积极性。2018年以来,累计对全市9家集中就业企业给予100万元就业无障碍环境改造补贴。印发实施《江门市残疾人五类基地认定管理办法(暂行)》,规范基地建设标准以及就业无障碍环境奖励等内容,培育出12家省级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助力1384名残疾人集中就业。
二、加强职业培训,满足企业所需。深入研判市场、企业和残疾职工三方用工趋势和职业特点,构建“培训、实习、就业”全流程的培训就业模式,精准把技能理论培训和实操环节搬到集中就业企业车间,做到“用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干什么”。“十四五”以来协同集中就业企业开办各类残疾人岗前职业培训20期,助力1000多名残疾人掌握相关职业技能,切实解决“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等就业问题。
三、强化精准服务,开拓适残岗位。以“走访拓岗促就业”活动为抓手,各级残联工作人员定期深入企业提供岗位开发指导、人岗匹配、岗前培训、补贴申领等服务。江门市首创开展“政企联动,邑企助残”活动,联合税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商联等部门,向商会、企业宣讲助残就业政策,发动商会、企业提供适残岗位。“十四五”以来,走访企业200多家,组织专场招聘会27场,雇主培训、政策宣讲班75场,指导开发适残岗位4000多个,职业评估残疾人2500多名,为1300多名残疾人提供电话回访、职业指导及推荐就业岗位服务5500多次,新增残疾人就业9467名。
各地深入开展残疾人就业帮扶活动
北京市
7月5日,市残联联合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北京企业联合会等单位共同举办促进残疾人就业雇主培训暨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推介会,170余家企业代表、30名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代表参加培训。
天津市
近日,天津市2024年残疾人职业技能“中国传统编结技艺”培训班成功举办,培训班为期五天,来自全市16个区的50名残疾人及家属参加培训。培训专家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围绕编结基础知识、款式设计、编结步骤等方面进行技术讲解,一对一为学员进行示范实训。
内蒙古
近日,为落实“大爱北疆 助业自强”助残行动,自治区举办2024年全区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招聘会由内蒙古残联、国家税务总局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联合主办,55家用人单位提供了涵盖网络安全、信息咨询、检验检测、养老服务、食品加工等370多个就业岗位,现场200余名残疾人参加,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11人次。
福建省
7月9日-12日,福建省残联、国家税务总局福建省税务局联合主办“访企拓岗促就业 税费宣传助发展”—福建省2024年高校残疾人大学生嘉年华活动,活动设置职场训练营、职场体验和就业双选会三项内容。双选会共有30家用人单位参加,提供200个就业岗位,150名残疾人毕业生应聘,现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09人次。
四川省
6月13日至19日,宜宾市残联在江安县举办“2024年宜宾市首届残疾人江安竹簧工艺非遗保护传承培训班”,本次培训学员30人。特邀蜀南竹海竹艺研究所创始人、江安竹簧工艺玉竹派第五代传人、竹木制品加工行业专家、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教授现场授课。
云南省
红河州残联打造党建引领助盲就业帮扶模式,帮助盲人朋友创办120个盲人保健按摩店,实现就业创业。
全州残联系统党员干部深入社区和村寨,走进残疾人家庭宣传培训政策,引导有志从事按摩业的盲人朋友参加培训。充分利用现有按摩机构资源,在学员报名培训的同时开发就业岗位,帮助学员学成即推荐“实习+就业”。在“清澈的爱”党建品牌创建中,结合盲人实际精准实施助盲就业帮扶模式,举办培训班32期,培养全州盲人保健按摩初、中、高级按摩师600余人、盲人医疗按摩师14人。
陕西省
近日,西安市残联和西安市税务局联合成立“红石榴·西税助残工作室”,利用“智慧非税”数据高度集成优势,帮助用人单位和残疾人职工轻松实现“政策、操作全知道”,以推动用人单位进一步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宣传扶残助残税费优惠政策,搭建专业化助残平台,为安置残疾人企业和残疾人就业者提供全链条税务服务。